-
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
關鍵字: 中國文化世界要考慮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,首先必須明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。
長期以來,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、豐富燦爛、博大精深,固然都是事實,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評價,或者是就東亞漢語文化圈而言。如果放在世界範圍內,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,整體上説只能是各有千秋。
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還很落後的古代,世界上各大文化區之間缺少必要的人員和生活必需物資的交流,基本上都是獨立發展的。正如恩格斯所總結的,“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,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:人們首先必須吃、喝、住、穿,然後才能從事政治、科學、藝術、宗教等等”。所以這些文化都適應了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,並無優劣可言。由於不存在交流和比較,也談不上哪個先進,哪種落後。
從不同文化的羣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,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——自願的和強制的。一般來説,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願的,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。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、權力、財力、人力強制推廣自己或抵制其他,今天世界上的制度、宗教、語言、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佈,大多是這樣的結果。
在古代中國內部,同樣如此。一方面,自認為居於“天下之中”的華夏諸族(漢族)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,因而絕不會向“非我族類”、尚未開化的“蠻夷”推廣,僅給那些“仰慕華風”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學習的機會。另一方面,“蠻夷”歸化以後,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。如清朝改土歸流後,新設置的府、州、縣內就必須辦學校,興科舉,尊孔孟,以儒家學説教化百姓。民間信仰和宗教一旦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,也會被堅決取締。
時至今日,在世界多數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、現代化、信息化的條件下,物質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存在障礙。但在大多數人已經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,自由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條件下,精神文化的傳播只能以自願接受為前提。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,儒家學説再高明玄妙,中國模式再快速高效,也別指望能取別人已有的信仰、文化、觀念、模式而代之。
因此,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,是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。由於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,直到改革開放,中國與世界各國一直缺少人員和文化的交流。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,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,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,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,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帶者。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,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。
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個目的,是要學習世界文化。我們不能坐待各種文化主動傳入中國,而且通過走出去後的比較借鑑,同類文化優劣立顯,取長補短順理成章。中國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自期,瞭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是必不可少的。
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,是向世界提供儘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,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。到目前為止,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、貼牌生產,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,文化服務近於空白,發展的餘地非常廣闊。
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: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,天下大同。這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期待。
標籤 舊文資料-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。
- 請支持獨立網站,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:
- 責任編輯:高原
- BBC被武漢市民懟了 評論 30合作升級!中國和新西蘭幹成件大事 評論 329敦煌林場遭“剃光頭”式砍伐?甘肅通報 評論 913@央視新聞 評通化抗疫:絕不能僅僅一封了之 評論 196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 評論 107最新聞 Hot